Saturday, August 28, 2010

大樹


每週證嚴法師說故事 - 莊周的故事──大樹

有一天,莊周和朋友聊天時,說了一篇大道理,朋友聽了,覺得這篇大道理不知要用
在那裡?就舉了一個例子說:「我家門口有一棵大樹,那棵大樹長在馬路邊,大得足
夠讓很多人合抱,但是,沒有人會去砍伐,因為樹身都是樹瘤,無法做器具。剛才你
說的那些話,就像那棵大樹一樣,大而無用,讓人煩惱!」

莊周說:「其實,你並不需要為大樹的大而無用而煩惱。如果將大樹移到較寬廣的地
方,它可以為人遮陽,讓大家在樹下逍遙自在地乘涼。這樣就可以轉無用為有用,你
既不必為大樹而煩惱,大樹又能發揮很大的作用。」

很多人常覺得佛法很深奧,不知如何將那些大道理用在日常生活中;其實,只要善用
短短幾句話,即可受用無窮。但是,如何才能體會佛法的要義,將它的功能發揮在日
常生活中呢?必須擴大心量,用心思惟,身體力行。總歸一句話,想要領受佛法的妙
用,當然還是要多用心啊!

Friday, August 27, 2010

守財狗


每週證嚴法師說故事 - 守財狗

佛陀最關心眾生的心念,所以應機施教、化導眾生;在佛經裡面,佛陀常常提起眾生
前世今生的事例,作為教導我們的教材。

有一次,佛陀從杜提長者的門口經過,探頭一看,這位長者不在家,但見長者家富麗
堂皇,所用的東西都是很舒服的,還在大廳旁放著一張可以半靠半躺的椅子。

長者家中養了一條狗,他非常寵愛這條狗。平時,大廳的躺椅一般人不可以坐,但
是,這隻狗三餐都會爬上這張椅子吃飯,他們甚至用很漂亮的碗裝著很好的食物餵
牠。

佛陀經過時,剛好狗在吃飯,這隻狗看到佛陀探頭進來,就從椅子上跳下來,很兇狠
地一直吠,使得佛陀沒有辦法靠近。佛陀對著狗說:「你就是這分貪瞋癡念不去
除,過去生這樣,現在生也是這樣,還是這個習氣不斷啊!」然後就轉頭離去。

狗聽了佛陀說的這些話,就悶悶不樂地趴在地上。沒多久,杜提長者回來了,這隻狗
也不像平日般歡喜地前後纏著,仍然趴在地上不動!連主人叫牠,牠也不理,甚至從
表情來看,也是很不高興的樣子。

於是主人就問佣人,是誰得罪了牠?為什麼牠會不高興?佣人就向主人報告說,剛才
佛陀來過,這隻狗從椅子上跳下來大聲吠叫,佛陀講了幾句話,牠就靜了下來,連飯
都沒有再吃。

這位長者愛狗心切,馬上去找佛陀,問說:「您是那麼慈悲,但為什麼從我家經
過,卻罵我的狗,讓牠悶悶不樂呢?」

佛陀回答:「你那麼關心這隻狗,是因為這隻狗過去生是你父親,所以你關心牠,牠
喜歡你,這是很正常的事。」

杜提長者聽佛陀這麼說,難免心中生疑,於是問道:「用什麼方法來證明牠是我的父
親呢?」

佛陀說:「他有守財執著的習氣。在你小時候,他怕財產失落,所以埋藏一些金子和
財物;因為他執著的念頭很重,死了以後,還不放心這些金銀財寶,所以又再回來投
胎到你養的母狗胎內。一出生牠就特別愛你,平時也沒有離開牠前生所坐的地方。你
若不相信,可回去問牠,過去所藏的財物在哪裡?」

這位長者聽了之後,就回去了。回到家後,他真的摸摸這隻狗,蹲下來向牠說:「你
若真的是我父親,就帶我去你埋藏財物的地方。」

結果,這隻狗在大椅子底下不停地嗅,並且用爪子一直扒。長者看到這隻狗的舉
動,半信半疑,於是叫工人移開椅子下的地磚,然後慢慢地挖啊挖的,果真掘了一尺
多深就發現許多裝金銀財物的甕,還有珠寶箱,全部都藏放在這張椅子的地下啊!

這位長者看到這些東西時,不禁淚流滿面地說:「可怕!心念執著實在可怕!我的父
親為了守這些財物,竟然在往生以後,還回來投胎生為一隻守財狗啊!真是可憐、可
悲、又可怕!」

※  ※  ※

所以說,人若不好好地控制心念,一旦執著心深植了,則習氣不只在今生,還要帶到
來生去啊!

執著、愛染就像一條繩索;貪念,就像一條鎖鏈。將來即使捨了這個身體,來生還是
會被這條鍊子鎖在這分最煩惱的業障裡。所以,學佛要自我訓練,洗除染著的習
氣,鍛鍊出自我超越的定心。

Thursday, August 26, 2010

Instead of creating expectations of what should or should not be happening, cooperate with the form that this moment takes. Bring a 'yes' to the isness, because it's pointless to argue if it already is. A greater intelligence is available to you when you no longer reject, deny, or 'don't want' what is.

菩薩農夫,深耕心田

提防「缺愛症」

標題 : 心調伏,無難事


事不難,難在「心」——
人心自我障礙,
使事事困難、步步困難,
再簡單的事,
也會變成很困難。

調伏自心——
發大心、立宏願,
難行能行,
就有無限力量,
克服人生種種困難。

Saturday, August 21, 2010

每週證嚴法師說故事 - 驕傲的猴子

在人生的道路上,不論是言語動作或待人接物,都要很謹慎,就
像在學走路的人,一個腳步都不可踏錯,方向也不能有一點偏差,因
為「失之毫釐,差之千里」。

在一座深山裡,有一群猴子,相處得非常和睦,好像大家庭一般
。其中有隻猴子特別精靈,什麼事都想帶頭當領導,但是,其他猴子
卻都離牠遠遠的。這隻猴子常認為,「我比你們聰明、精靈,為什麼
大家都排斥我?好吧!沒有你們,我也生活得很好。」牠依然故我,
非常驕傲。

一天,獵人來到山上,遠遠地看到了猴群,於是走向前去。所有
的猴子都嚇得一哄而散,趕緊躲起來,只有那隻精靈的猴子在樹上跳
來跳去,逗弄獵人,賣弄牠的聰明。

獵人張開弓箭向牠射去,但射了好幾箭都射不著。其實獵人原本
無意射殺猴子,誰知猴子卻調皮地一直捉弄他;獵人被氣得怒火中燒
,於是指示同行的一群獵人說:「來,我們同時把箭射過去!」

儘管那隻猴子非常精靈,仍逃不過眾人同時射出的箭,結果身中
好幾支箭死了。

※   ※   ※

在生活中若能群居和睦,就能相安無事;假如認為自己與眾不同
,自以為優秀或孤芳自賞──認為「我很聰明能幹,別人都是愚昧無
知……。」這樣的人生是很痛苦的啊!

好比那隻猴子,牠若能和整群猴子和睦相處,有人來侵犯時,也
隨著猴群同進退,就可以保平安啊!可惜牠自以為靈巧,賣弄小聰明
,卻因而喪命,實在令人惋惜。

待人處事,必定要「聲色柔和」,不可誇耀自己的才華或驕傲自
大。若不謹言慎行,往往會招來他人的嫌怨,明明在群眾中,卻會被
人排斥、距離拉得很遠,因此覺得孤單寂寞。像這樣實在是很不快樂
的人生,也是失敗的人生;而這都是因為自己的過失,所招惹來的眾
怨。

人不能離開群眾而獨居,能得到人人的歡喜讚歎,才是真正的成
功者。所以,我們在日常生活中,要天天照顧好自己的一念「心」。

Friday, August 20, 2010

菩提心


國際間天災人禍頻仍,有的國家逢旱,萬物不生,令人民飽受饑饉之苦;或有風災侵
襲,或有洪流漫淹,破壞美麗的大塊景致,房屋田園毀於一旦。家毀尚有復建之
時,人亡卻無再返之日。

「災難重重疊疊,實在是苦啊!慈濟人到當地救災,我也常常擔心掛念,不過佛陀教
導我們,菩薩有四不捨,是心生不捨,也實不能捨。」《大乘四法經》中記載,菩薩
有四不捨——不捨菩提心、不捨善知識、不捨堪忍愛樂、不捨止惡修善。即使生命受到
威脅,仍堅持到底,絕不捨離。

上人逐一詮釋──

不捨菩提心:既然發心立願行菩薩道,應把握當下,恆持剎那,矢志不移這分菩提
心。

不捨善知識:有同心、同道的善知識共同成就大環境,彼此支持、勉勵,才能不失菩
提心,也才能共同成事;所以要珍惜有志一同的道侶,不輕易捨離。

不捨堪忍愛樂:救苦救難非常辛苦,要有冒險的勇氣,也必須堪忍;假如不堪吃
苦,很快就會放棄。

不捨止惡修善:天災多起因於人為的破壞,人們為了利益不惜破壞地球,令菩薩也無
奈;然眼看眾生受苦受難,仍心生不忍,故伸手救拔。

眾生共造惡業,致使自然災難現前,需要人人齊造福業來化解。上人勉示:「人人當
徹底醒悟,共同發出一念虔誠之心,凝聚善的聲波共振,上達諸佛菩薩聽!」

上人籲眾虔誠祈禱:「唯有善能平息災難!但願人心回復本善,惡念不生,不踏錯任
何一步。」

守志修習,不動搖

「為何『發心容易,恆心難』?因為世間充滿財、色、名、食、睡的陷阱,引人墮落,使善良的初心迅即消失;這也是修行最困難之處。」晨語時間,上人勉眾立志堅定,「守之不動,億百千劫」。

「面對人間種種境界,須有勇猛果決之心,精進入禪定,才能不受動搖。真正的禪定,是對境不生心——無論面對何等境界,皆持正知、正見而不受影響。」宇宙萬事萬物,無不具真諦妙理,上人勉眾要把握時間,細心體會,「守志修習不怠」。

「應以般若智慧修禪定,不只是靜坐追求禪定境界。在日常生活中,用智慧面對一切事物,體會其微妙之理,皆為禪定。」上人叮囑大眾,修禪要在人群中,面對複雜的人事而不動搖道心。

斷十擾亂,息滅苦因

晨語時間,上人開示,人生有十種擾亂,使自心無明、煩惱叢生,以致沈淪六道,無法自拔。

「『生、老、病、死』是人生四苦,再加上『憂、悲、苦、煩惱』在內心起伏不斷,還有愁嘆、輪迴;如是十種,集諸多無明惑念,乃苦之源頭。」上人指出,欲滅苦必須求道——以懇切之心求法並依教奉行。

《法華經‧序品第一》云:「若有佛子,修種種行,求無上慧,為說淨道。」上人解說:「欲成長慧命,須以道糧滋養。道糧就是法,要吸收佛陀所說法,進而身體力行。」

佛陀宣演《法華經》之要旨,在「棄權顯實」、教眾「回小向大」。上人進一步說明:「由『小』乘轉向『大』乘,不執著於只求自心清淨,也不只求個人了生脫死;而是人人心皆清淨、皆能了生脫死。」

慈濟宗門即是走入人群度眾生。上人表示,在人群中面對種種世態,了解人與人之間何故產生紛爭、引起煩惱,才能透徹人間苦的根源,讓「無量法門,悉現在前」;運用不執著的智慧,學習如何「放下」。

宇宙萬物無不含藏真諦、無不在說法,上人勉眾在日常生活中,不論是對境、對事、對人、對物,都要時時「多用心」。

不墮欲望陷阱

「欲念乃煩惱源頭,學佛首要學的就是『捨』——捨掉一切有形的物資、名利與地位。」

晨語時間,上人開示,布施即是捨。「付出後,內心覺得輕安自在,自然能顯出歡喜的形象;這就是『內有如是布施心,外有如是歡喜相』。若是為了面子勉強為之,內心將徒留煩惱,成了『不樂之施』。」

布施可以對治貪念,心無貪念,就不會墮入社會陷阱。上人續言:「『內有如是不動心,外有如是持戒相』——除了付出無求、心懷感恩之外,更要守護自己的心,以持戒來『防非止惡』。若是有貪求、有條件的付出,則容易墮入陷阱;如社會曾盛行一時的六合彩、大家樂等,都是希望付出一點點,就能得到很多。」

上人強調,「無人相、無我相、無一切物質形相」,即「不住相」的布施,謂之「三輪體空」;如此不求自身得福報的付出,才是真正大布施。
When you drop your expectations that a person, a situation, a place, or an object should fulfill you, it's easier to be present in this moment because you're no longer looking to the next one. Most people want to get what they want, whereas the secret is to want what you get at this moment.

Friday, August 13, 2010

Simple Truths

"They don't care how much you know until they know how much you care."

Eckhart Tolle TV: Present Moment Reminder

Can you wake up out of thought into the aliveness, the alertness that you only have, that is inseparable from present moment? That is ultimately the meaning of now.

Tuesday, August 10, 2010

標題 : 普度苦難

「四大不調起於人心欲念,造作種種業,使世間災難頻仍。」上人以「五濁惡世」之
「五濁」——劫濁、見濁、煩惱濁、眾生濁、命濁,分析天地受污染、破壞之因。

人們原本只為生存而食,但在口欲催化下,無所不吃;為此大量飼養牲畜。上人感
嘆:「地球上有多少生物因人的口欲而犧牲生命?『蠢動含靈皆有佛性』,要尊重生
命,莫為口欲而造業。」

豢養動物排放的溫室氣體十分可觀,西方許多國家已察覺肉食會加重全球暖化,遂提
倡減少肉食、多素食。

上人指出,地球暴增的人口及大量畜養的牲畜,排放眾多濁氣與排泄物,可謂「眾生
濁」;而人們有種種不同的見解,各執己見無法調和,將單純事件複雜化、造成衝突
紛爭,實為「見濁」;天災人禍頻繁,瞬息造成傷亡,連肉眼不可見的小小病菌也能
迅速致命,謂之「命濁」。

雖說人間「命濁」,上人表示:「許多人耗費生命造業,但也有人懂得善用生命造
福。造福人群,就是淨化的人生;若在人間造惡,就是污濁的人生。所有惡業皆從心
中煩惱造作;要引法入心,洗淨無明,莫使『煩惱濁』不斷衍生而造惡業、結惡
緣。」



農曆七月「吉祥月」的理念,經過慈濟人多年宣導,已有不少社區民眾響應,以齋
戒、祈禱取代殺生拜拜。上人對眾開示:「神、鬼只有精神、靈覺,沒有實體,不需
要人間的物質;準備的供品再豐盛,最後也是祭人的五臟廟。」

過去以葷食拜拜,現在能以素食取代,不必殺生,已有進步;然上人期待再進一步不
燒紙錢,以免製造二氧化碳,污染空氣;若能引導民眾將花費於拜拜的錢用於救
濟,就能真正做到「普度」眾生。

Monday, August 9, 2010

Life is like walking on a tightrope. Walk straight ahead and concentrate on what's in front of us;Do not keep on looking back -- Cheng-Yen

A heart of joy is virtue that brings happiness to others like a spring breeze. --- Jing-Si Aphorism by Master Cheng-Yen

Wednesday, August 4, 2010

大林慈院:浸泡茶葉、吃蝦喝橙汁會致病?網路訊息莫輕信

網路上經常流傳一些似是而非的健康訊息,常令民眾感到困擾。近日一篇用紅色斗大標題寫的「吃蝦的時候喝橙汁等於自殺!」令人怵目驚心,還有一篇提醒民眾,常把茶葉浸泡過久導致茶葉會釋放過多的鉀離子,對腎臟會很致命!這樣的說法到底正不正確呢?

大林慈濟醫院職業醫學科主任賴育民醫師感嘆,真正的知識不會靠網路來傳播!

賴醫師說,維生素C加上無機砷,確實有可能合成砒霜。甲殼類如蝦、蟹、龍蝦;貝類如蛤、牡蠣──這些當中雖然含有砷,但大部份以有機砷存在,而有機砷可以很快排出體外,幾乎沒有毒性。至於無機砷確實有毒,但保守估計無機砷含量為海鮮含砷量的十分之一,依實際計算,要達到最低可能致死劑量,必須吃下五十公斤的蝦及極大量的維生素C,遠超過人所能吃下的量,所以這種顧慮其實是多餘的。

賴醫師指出,砒霜的成份是三氧化二砷,雖是劇毒物質,但亦是作為治療急性前骨髓性白血病的新藥,依環保署毒性化學物資料顯示,三氧化二砷食入的致死量為1-2.5mg/kg,每日極量為0.005~0.015公克,在處方上使用不宜超過0.1公克。每個人的體內其實都有微量而不致造成傷害的砒霜,甚至對某些人而言,它是用以治療疾病的處方藥物。

賴醫師強調,若果真如這篇文章所言,吃蝦時喝橙汁就會中毒,在台灣的「辦桌」文化下,可能早有很多人都中毒了!不過蝦貝類食物易含生菌,料理不當容易致病,民眾在夏日食用海產應注意其新鮮及處理過程的衛生。

針對另一篇文章,常喝浸泡太久的茶水,因為鉀離子放太多造成腎衰竭狀況的說法,賴醫師直言表示,喝茶不可能引起腎衰竭!

賴醫師說,健康人的腎臟可以很容易把多餘的鉀離子代謝排掉,原有腎臟病的病人則可能要注意。慢性腎衰竭的病人必須限制鉀離子的攝取,而茶葉中的鉀離子並沒有特別多。某些食物如香蕉、楊桃或果汁等的含鉀量可能還要更多,不能喝太多茶的理由還有洗腎病人必須限水。所以,健康的人不可能因為茶葉中的鉀離子而造成腎衰竭,已有腎臟病的人則應該和您的醫師討論,在許可的範圍內喝茶也是沒有關係的。

新聞提供:大林慈濟醫院公共傳播室 姜讚裕

標題 : 生命最貴重之用

能把生命「用」在最貴重之處,
是大環境的貴人,
也是人人生命中的貴人。

何謂「最貴重」?
當「人」需要你的時候,
當「時間」需要你的時候,
當「空間」需要你的時候,
及時發揮「不請之師」的力量,
主動走入他人的生命去付出。
生命時時刻刻都能被需要,
就是最有價值的生命,
也是福慧雙修的人間菩薩。